建党百年学党史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回顾

发布时间:

2021-08-02 11:30


对农村经济体制的艰辛探索(1)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面对的是一个经历100多年战乱、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国家一穷二白,生产力极度落后,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数据显示:当年,我国总人口5.4亿人,其中农村人口4.8亿人,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仅为35岁;我国工农业总产值466亿元,粮食产量1.132亿吨,棉花产量44.5万吨,油料产量256.4万吨,水产品产量45万吨,原煤产量0.32亿吨,原油产量12万吨,钢产量15.8万吨;我国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86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元,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提出并坚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并在此后的30年间,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主要做了实行土地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业合作化三件大事。

本期简要介绍土地改革。1947年9月,我们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6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里面明确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2 解放区农村展开土地改革运动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所做的专题汇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的回顾》,根据视频整理。

原视频地址:http://www.71.cn/2019/1011/1061982.shtml

 

 

党委办(人力资源部)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