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学党史 | 长沙人物
发布时间:
2021-08-26 16:10
在顽强呐喊的革命斗争年代、在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时期、在百废待兴的解放发展阶段,潇湘大地无数革命前辈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为了民族独立、为了国家富强、为了他们心中的家国之梦而抛头颅、洒热血,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他们的故事,必将激励更多湖湘儿女在新时代勇立潮头、接续奋斗!
萧劲光(1903-1989),湖南长沙赵洲港人,中共党员。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军之一。
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央苏区战役以及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曾两次赴苏联军事学校学习。1933年11月,他被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诬陷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因而受到错误处理。在逆境中,他坚定地相信党,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并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仍忍辱负重为革命工作。遵义会议后,中央及时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处理。
抗日战争时期,他组建了留守兵团,率部出色地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稳定了边区秩序;打退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固守了千里河防;为解决“晋西事变”,他与阎锡山谈判,促成并最终缔结了和平协定;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他以身作则,领导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进行战斗生产实践的同时,他还重视研究军事理论,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这为解放战争时期他立下的赫赫功勋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海防形势,毛泽东急电萧劲光进京,“旱鸭子”海军司令被主席“强赶着”临危受命。此时,大陆上的解放战争虽已基本结束,但东南沿海的岛屿尚未解放,在这种情况下,刚刚组建的人民海军,不但要同敌人的骚扰破坏进行频繁的斗争,而且还担负着解放沿海岛屿、准备解放台湾的作战任务。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海军和如何建设海军,这是萧劲光上任伊始所面临的两个重大且亟待解决的课题。1950年8月,他主持召开了海军建军会议,会议制定了明确而具体的方针,即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具有攻防力的精干的轻型海军力量;制定了海军建设的组织路线,即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团结各方力量汇聚合力建设人民的海军;制定了海军三年建设计划。在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他和其他领导一起,克服了经费紧张、人才匮乏、经验不足等重重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海军创建任务,初步形成了海上防御体系。此后几十年里,他致力于海军武器装备建设,积极探索人民海军海上的作战方式,为共和国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全部的心血。
1955年,萧劲光被授予大将军衔,同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3月29日,萧劲光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陈树湘(1905-1934),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镇人,中共党员。
1922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马日事变"后,参加北伐军叶挺部,先后任班长、警卫团排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又随团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红5军团第34师师长。
湘江战役打响后,陈树湘毅然接受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的重任。作为全军总后卫,他率部在水车至文市一线坚决堵住敌军,拼尽全力保证全军西渡湘江。在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的险恶环境下,陈树湘带领全师6000余指战员顽强抗击数万合围敌军的轮番进攻,坚持了四天三夜,最终顽强执行完任务,保证了中央红军从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杀出一条血路,渡过湘江。
主力渡过湘江后,红三十四师被敌军堵在湘江东岸,只能往湘南方向突围,途中几次陷入敌人重围,部队剩下不足百人。12月2日,红三十四师余部在江华抢渡牯子河时,再遭地方民团伏击,陈树湘腹部不幸中弹,被战士们用担架抬着突出重围。行至道县驷马桥塘坪村的洪都庙附近时,陈树湘为掩护战友转移,强忍伤痛,举枪频频向敌人射击,最后弹尽被俘。1934年12月18日,在被敌人押送前往长沙的途中,陈树湘借口解手,趁敌不备,强忍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时年29岁。至此,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
2009年9月10日,陈树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4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盛赞他是“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强调“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郭亮(1901-1928),原名郭靖笳,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人,中共党员。
1920年郭亮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后,参加了毛泽东等人组织的新民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经毛泽东介绍成为了湖南首批共产党员。1922年郭亮毕业后,受毛泽东委派,成立了粤汉铁路岳州工人俱乐部,创办了工人报纸,在工人群体中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同年9月9日,由郭亮组织和领导的粤汉铁路3000名工人大罢工震撼全国,揭开了湘区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的序幕。大革命失败后,郭亮到贺龙第二十军做政治工作,随部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1月,郭亮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到岳阳组织武装起义。他在岳阳化名李材开了家“李记煤栈”作为特委机关,又开了一处饭铺做地下秘密交通站,组织发动工农开展武装斗争。由于他的努力工作,原在湘鄂赣三省边界被迫中断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度悬赏2000大洋要取郭亮项上人头。
1928年3月27日,因叛徒告密,郭亮在岳阳被捕。于狱中留下遗书——“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面对反动派的酷刑审问,郭亮百折不屈,留下了“开眼尽是共产党人,闭眼没有一个”如此气势凛然的名句,还将严刑拷打称作“家常便饭”,以表示对敌人的轻蔑。因忌惮不断传来的暴动消息,3月29日凌晨2时,郭亮被反动派杀害于长沙司门口,悬颅示众,时年27岁。
彭道良(1893-1933),湖南省浏阳县北盛区蕉溪乡人,中共党员。
1916年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结识了毛泽东等同学,并于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后回乡担任蕉溪乡高小校长,大力发展教育改革。1926年秋,被推选为浏阳县第三区农协委员长,带领当地农民减租退押、清算恶霸、救济贫民。
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共浏阳县委指示下,于蕉溪筹建第十九区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同年9月,调任浏阳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负责编纂列宁学校课本,并兼任第四列宁学校校长。1932年调任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兼省苏维埃机关报(《战斗周报》)总编辑,创建红旗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0多种报刊。为了扩大宣传动员群众,彭道良把一周一刊改为三日一刊,尽最大可能发挥政府机关报的战斗作用,吸引和聚拢了一大批有志爱国青年,为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然而,长期艰苦的工作使他的体质迅速变差,不幸感染疟疾,但他全然不顾,依然带病坚持工作。1933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彭道良被国民党飞机炸伤腰部,这让他原本就虚弱的身体迅速感染恶化,回天乏术,不幸于江西万载红四军医院牺性,时年40岁。
何叔衡(1876-1935),湖南省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人,中共党员。
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民学会骨干,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13年,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1920年冬,何叔衡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次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13位创始人之一。
1934年10月,在明知留守苏区凶多吉少的情况下,何叔衡坚决服从中央命令,在根据地坚持领导游击战争,然而,在蒋介石地毯式的“围剿”下,苏区形势日渐险恶。1935年初,中央分局组织“九路突围”,何叔衡等人由便衣队护送往闽西方向转移。在由从江西转移福建的长汀突围战斗中,便衣队不幸被反动武装发现,匪兵紧追不舍。面对敌人的三面包围,何叔衡自知年迈体弱,不愿拖累同志,说出了那句“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壮阔誓言,随即趁警卫不备纵身跃入悬崖。敌人下山搜查到了奄奄一息的何叔衡,他却依然坚决反抗、拼死斗争,最后壮烈牺牲,时年59岁。
就在这一天,他的挚友毛泽东率部二渡赤水,先取娄山关,再夺遵义城,歼敌两个师,打下了长征路上第一个大胜!
就在这一天,他的战友项英、陈毅等人顺利突围,在赣粤边境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开展游击作战!
建国后,同乡谢觉哉曾表达过殓葬何叔衡的愿望,但只找到了他的眼镜架、砚台等遗物。他的忠骨,早已融入了他挚爱的土地,而这片土地,也正以勃勃向上的生机,告慰着他不朽的英灵!2009年9月10日,何叔衡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百度百科
长沙市分公司
相关新闻